深度 | 美联储利率决策框架的演变及未来发展
By 24hr-GTC News Team
A 泰勒规则(1993—2008年11月)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宏观经济调控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预算平衡法案》被通过。在新的财政运作框架下,联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过扩大开支、减少税收等传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货币政策就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
面对新的局面,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平衡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换言之,美联储逐步从对资金的“量”的控制转变成为对资金“价格”的调控。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任职期为1987—2006年)将美联储的工作目标表述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寻求培育价格稳定和促进可持续产出增长的货币和金融环境”。
标准泰勒规则表达式如下(除α外,均为%):rf=r*+pt+α(pt-pe)+β(y-y*)=2+pt+0.5(pt-2)+0.5(y-y*),其中rf为未来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即名义利率;r*为均衡实际利率,取值2%;pt为通货膨胀率(过去4个季度平均值);pe为目标通货膨胀率,取值2%;(pt-pe)为通货膨胀缺口;y为实际经济增长率,过去
4
个季度平均值;y*为自然经济增长率率,由国会预算署(CBO)定期公布;(y-yt*)为产出缺口;α为通货膨胀缺口系数,取值0.5,表明联邦利率对通货膨胀缺口的反应程度;β为产出缺口系数,取值0.5,表明联邦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程度。
从美国实际经济表现来看,“鸽派”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顺利帮美国政府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目标。但从2004年起,美国通胀有抬头的迹象,由于长期的低利率环境,美国房地产呈现过热势头,格林斯潘开始逐步提高联邦利率。而2006年接任的伯南克,任职后不久美国经济便开始逐步走向衰落,2008年年底更是爆发了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为了挽救美国经济,伯南克不得不将利率降到0。整体上看,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8年年底的这段时期,美联储都是依靠标准泰勒规则在执行货币政策。
学者们将实际联邦利率与根据泰勒规则进行测算的联邦利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1。因此,学术界普遍将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8年年底美联储利率政策决策依据归结于泰勒规则。
B 修订版泰勒规则(2008年12月—2012年11月)
这种致力于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表述在2008年12月改为“委员会的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目标”。随后,2010年9月美联储的政策声明提到“当前潜在通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委员会判断的、从长期来看促进最大化就业和价格稳定使命最为一致的水平”。在2010年11月的议息会议上,最大就业目标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显现——“与法定使命一致,委员会寻求培育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的货币和金融环境”。
此后,在议息会议的文件里均沿用上述提法。美联储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货币政策模型改变成:rf=r*+pt+α(pt-pe)+β(y-y*)=0+pt+0.5*(pt-2.5)+1*(y-y*)。
修订版泰勒规则主要是将通胀目标从2%提高到2.5%,将β值改成1。
从实际情况上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果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这样一来,名义利率维持为零,但通胀率在2009年后是正数,因此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是负数;同时,美联储采用前瞻性引导沟通手段,给予市场充分的预期了解其维持零利率水平的时长以及未来资金价格走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实际情况上看,美联储不断改变金融机构的悲观预期,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美国经济触底强劲反弹。但需要注意的是,修订版泰勒规则只是美联储制定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但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仍有诸多顾虑,因此,“鸽派”伯南克实际操作中采取的是比修订版泰勒规则更加宽松的政策来促进美国经济的增长。
C 伊文思规则(2012年12月—2015年12月)
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FOMC)会议决定:在继续维持0—0.25%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不变的同时,其前瞻性引导中采用经济指标——失业率及通货膨胀率代替具体时间,作为未来提升0-0.25%超低利率的临界值。这一全新决策框架在美联储乃至在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史上都堪称前所未有。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反弹保持谨慎心理,担忧一旦重新收紧银根将使得经济增长再次夭折,因此,除非CPI高于2.5%或者失业率小于6.5%,否则美联储将继续维持超低的零利率。其公式如下:rf=0(当未来1到2年的pe<2.5,
y*>6.5)=2+pt+0.5*(pt-2.5)+2*(6.5-y*)。
伊文思规则与前面修订版泰勒规则最大的不同在于将经济增长率指标改为失业率,并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将β值定量为2。
由于美联储采取的伊文思规则实质上是一个分段函数,一旦经济数据达到美联储设定的阀值,如通胀2.5%,失业率低于6.5%,市场将提前预期美联储采取措施收紧货币政策。实际上,在2013年年底,美国失业率下降到6.7%,为稳定市场预期,美联储于12月宣布即使失业率下降到6.5%,仍将继续长时间维持零利率。FOMC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缓冲,即需要连续的数据都达到该阀值后,美联储才相信美国已经安然度过了这次次贷危机,可以放心进入加息周期。
D 最优控制法(2015年12月至今)
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此,美元正式宣告进入加息周期。美联储称,对通胀率回升至2%保持合理的信心,维持长期失业率预期在4.9%不变。而2016年6月的FOMC会议后,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0.25%—0.50%的水平,符合之前市场的一致预期,措辞整体比4月会议偏“鸽派”,但仍保留“鹰派”基调。从17位官员利率散点图的中位值看,预计联邦基金利率在今年年底前达到0.875%,相较目前水平约等于2次加息。
耶伦2014年2月就任为美联储主席,其学术研究侧重于失业问题的起因和成本,她一贯主张美联储采取有力行动应对高失业,是泰勒规则的支持者。另外,耶伦还是美联储三轮QE政策的支持者。当耶伦从“鸽派”转向“鹰派”时,她需要更多积极的宏观数据来支撑其加息决策依据。
自2015年12月加息后,美国已经连续2个季度GDP增长率低于2%,且CPI数据保持在1%附近,如果后面非农就业数据连续出现较大的利空,美联储将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来应对,加息的步伐将明显放缓。
(本文结束)
原油的三大基准价格,它们分别是:
美原油:WTI(WEST TEXAS
INTERMEDIUM)基准油,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往美国的原油,在计价时都以轻质低硫的WTI作为基准油。美国作为原油消费大国,再加上纽约期交所在全球的影响力,以WTI为基准油的原油期货交易,就成为全球商品期货品种中成交量的龙头。一般来说,该原油期货合约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很高的价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场上的三大基准价格之一,公众和媒体平时谈到油价突破多少美元时,主要就是指这一价格。
但就交易量来说,WTI与同样是轻质低硫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相比较,其现货交易量远逊于布伦特原油,1988年6月23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推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包括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也门等国家和地区,均以此为基准,由于这一期货合约满足了石油工业的需求,被认为是“高度灵活的规避风险及进行交易的工具”,也跻身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三大基准。伦敦因此成为三大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中心之一。布伦特原油期货及现货市场所构成的布伦特原油定价体系,最多时竟涵盖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80%,即使在纽约原油价格日益重要的今天,全球仍有约65%的原油交易量,是以北海布伦特原油为基准油作价。
布伦特原油和WTI在品质和价格上均非常接近,近10年来的原油价格统计表明,二者涨跌同步,前者通常比后者低5%左右。比如1998年布伦特原油价格13.43美元,纽约WTI是14.53美元;2004年两者分别涨至38.29美元和41.60美元。
中东是全球石油产量最大的基地,他们的基准油又是什么?从中东销售往亚洲的原油,其作价的基准油,是阿联酋的高硫“迪拜(Dubai)”原油。这就是赫赫有名的OPEC油价,它往往可以反映亚洲对原油的需求状况。其现货主要在新加坡和东京交易,期货交易量则很小。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三大基准原油的区别和联系:
WTI原油,美国市场,期货定价基准油。
布伦特原油,欧洲市场,现货市场基准油。
迪拜原油,亚洲市场,现货交易基准油。
投资实例:
如在20:35在44.85做空3张合约,在10分钟后以44.50价格全部平仓,这笔投资可获得
→ 绝对收益额:(85-50)*10*6.8*3=7,140元(人民币)
→ 绝对收益率:79.33%
有投资人可能会问,如果做反了不是要输这么多钱?不是的!期货交易必须要设定止损,原油一般是8个基点止损,也就是说即使做反了最大亏损也不会超过1,632元,盈亏比为4.37:1(短时超过4倍的盈亏比,在很多期货品种上都是不可能的)
点击这里了解并预约WTI原油投资
|